充满“绿色”内容的我国将加快新能源体系建设
栏目:公司资讯 发布时间:2025-11-11 12:24
在茫茫戈壁滩上,太阳能电池板形成了一片“蓝色的海洋”。在漫长的海岸线上,风扇叶片在风中旋转。陡峭的峡谷中,湍急的水流中爆发出绿色的动能。各种自然资源转化为可再生能源,代表了充满“绿色”意义的能源生态。 “通过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现能源绿色开发利用,从而减轻气候变化压力,同时促进高效、智能、绿色新兴产业发展。”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能源转型研究所所长杜阿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有助于能源可持续利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的能源安全保障。近年来,日本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能源系统,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不断扩大。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今年9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21.98亿千瓦,比上年增长27.2%,约占全国能源总装机容量的59.1%。其中,水力发电装机容量4.43亿千瓦,风力发电装机容量5.82亿千瓦,太阳能发电(含光热)装机容量11.27亿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4700万千瓦。能源清洁能源广泛应用,能源结构持续优化,科技创新和现代化进程加快,生态发展模式不断更新,绿色浪潮深入人心持续席卷全国。渤海沿岸正在建设“绿色油田”。利用二氧化碳的“驱油”特性,将石油生产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回注到油藏中,不仅提高了石油的流动性,实现了石油的高效利用,而且实现了二氧化碳的循环利用,减少了碳排放。官方称,该项目正式运营后,预计每天可注入天然气6万立方米,每年回收二氧化碳3万吨以上。在南海东部,其他油田正在深海“捕获”二氧化碳。由于对托内克问题的持续努力,该油田的碳捕获、利用和封存项目已累计排放二氧化碳超过1亿立方米。相关官员表示,该项目不仅可以通过gh技术手段,还能实现碳储存。未来10年将大规模回注超过100万吨二氧化碳,使石油产量增加20万吨。当前,全国各地正在积极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不少挑战。杜尔勋表示,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受气候、季节性影响较大,且价格昂贵,是由间歇性、随机性、反向调节决定的。一些地区能源消费仍以煤炭为主,产业链长期依赖高耗能产业。关键技术发展障碍仍然较大,部分技术缺乏大规模应用。电力市场建设尚未完成,各州之间的电力交易仍存在壁垒,难以实现充分发挥资源优化配置和减排激励作用。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加快新能源体系建设呢?杜二顺建议:一是提高系统的韧性。加快发展新能源存储、抽水发电等技术,实现灵活调节,通过需求侧响应、虚拟电厂等方式提高系统灵活性。 。第二,探索循序渐进的低碳转型之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煤电灵活转换、清洁高效利用等过渡技术来缓解短期矛盾。同时,通过产业政策引导,推动高耗能产业逐步退出,培育以新能源、储能、氢能等为重点的绿色新兴产业,协调推动经济转型与发展。和能量转换。三要加大技术攻关力度。推动产学研机构密切合作,建立各类试点示范项目,充分发挥技术早期政治支持的引领作用,促进技术快速迭代和传承。促进成本持续降低,为技术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四要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全国电力市场。完善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形成真正反映供需关系的定价机制。同时,完善碳排放交易体系,增加市场活跃度和碳价格水平。推动绿色能源证书发行及商业化与碳市场有机衔接,引导资金流向低碳通过市场信号来促进工业和清洁能源领域的发展。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表示,要加大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科学研究,推动产学研机构密切合作,培养综合型人才。加强主要制造商的资源配置、垂直整合和自主控制,提高绿色产业链有效供给弹性和供应链风险防控能力。以推动全国统一市场为基础,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体系。
服务热线
400-123-4567